又是一年開學季。萬千中小學生帶上新課本,穿上新校服,迎來新學期。他們閃亮的眼眸和挺立的身姿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,讓人不由得想多按幾下快門,記錄下這芳华的模樣。但今天故事的主角,卻还有其人。
又是一年開學季。萬千中小學生帶上新課本,穿上新校服,迎來新學期。他們閃亮的眼眸和挺立的身姿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,讓人不由得想多按幾下快門,記錄下這芳华的模樣。但今天故事的主角,卻还有其人。
1980年5月,春意正濃,一群中學生拿著試卷、背著書包,正有說有笑地向校門外走去。這一幕刚好被當時的解放日報記者捕捉下來。
從相片上看,這群學生來自上海市大同中學,好像剛參加完一場考試,走在放學路上還意猶未盡地討論著題目。學生們的穿著都是頗具時代特征的“工裝范兒”——單色上裝,差不大多的褲裝,單肩挎包,還有高“出鏡率”的布鞋與膠鞋……正是這樣的裝扮,讓身為“90后”的記者猎奇。
相片上的你們,現在在哪?40年前上海中學生的“校服時尚”和校園日子是什麼樣,你們還記得嗎?
7月的一天,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章曉懿收到妹妹傳來的相片,那是記者托付大同中學微信公眾號所發布的“尋人啟事”配圖。妹妹問道,“你看看,相片上的人是你嗎?”隻瞥了一眼,章曉懿便認出,相片中前排左一那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,正是當年的自己。
帶著驚喜與興奮,章曉懿旋即將相片轉發至高中同學群。很快,群裡也“炸了鍋”。现在身在天南海北的同學們憑借著記憶,逐个認出每個出鏡者,我们暢聊往事,思緒也飄向了遠方……
1979年,大同中學迎來了新一屆學生,章曉懿是其中之一。但是,進入重點高中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,這些學生便在老師的提示下認識到,寶貴的高中學習時間隻有2年,在那之后,他們要迎來高考,走向人生的分岔道。
其實,高考能將他們引向何方,未來究竟是什麼樣,這群少年也許並不清楚。章曉懿隻知道,她的選擇多了。作為家裡的老二,如果在三四年前,她本來的軌跡會是插隊落戶,獨自離家到廣闊六合闖蕩。而現在,她能够參加高考,爭取成為一名大學生。
在那個时代,大多數上海家庭仍遵从著“大改小、舊创新,補丁摞補丁”的“穿衣技巧”。章曉懿家姐妹三人,常常也是一件衣服從大姐穿到小妹。校服發下來,就成了章曉懿自己擁有、為數不多的新衣服。放眼全上海,當時擁有統一校服的中小學也不過十余所。
更讓芳华期少女們興奮的是校服鮮亮的顏色。章曉懿清楚地記得,學校給女生定的是淺藍色的雙排紐扣卡其布列寧裝,穿上之后很神氣,走在著裝大多“灰蒙蒙”的人群中,更是顯得時髦、出挑。女同學們暗里覺得,這件淺藍色校服與男生擁有的同一样式但顏色土黃的上裝比较,更勝一籌。
校服隻有一件,天然不能天天穿,隻有春秋季的升旗儀式和正式活動時,我们才會換上“靚裝”。細心的同學為了避免衣服起皺,前一晚就會把衣服折好放在床邊,就連大大咧咧的男同學都知道,跑步、踢球的時候不能穿校服。一件校服,承載著年少的爱惜與骄傲。
就在章曉懿入學前一年,1978年,中心、國務院在北京盛大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,號召“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”。自此,少年們躍躍欲試,期望著進入高级學府,勇攀科學顶峰。作為理科班的一員,章曉懿也在高考前受到老師的鼓勵,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。
后來,章曉懿把高中校服裝進行囊,帶到大學裡。偶爾,她還是會穿上這件挺括的衣服﹔偶爾,她會憑著這件衣服認出其他考入交大的大同校友。明澈的淺藍,是他們的初心,也是他們的芳华。
20世紀80时代初,學生校服在上海還是個新鮮事物,到了80时代末,穿上校服的中小學生已經越來越多。根據1988年3月《解放日報》的報道,“上海市教育局決定在中小學逐渐推广學生穿校服准则。”
同時,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,校服設計的样式和季節性特點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。報道稱,“市教育局要求,校服分春秋季、夏日、冬天3種,男、女學生纷歧樣,中、小學生纷歧樣。”
同年6月,上海舉辦中、小學生校服样式評選。終評會上,幾百名師生、家長,經過觀摩服裝扮演,投票評選出了中、小學生的春秋季和冬天服裝样式共40種。這40種样式后經電視台播映,進一步向大眾寻求意見。
步入20世紀90时代,隨著經濟發展與國內文化沟通的進程加速,人們對於美觀、時尚的穿著越發神往。當時攝影師街拍相片中,大紅、靛藍、草綠等亮堂的服裝顏色,西裝、夾克、風衣、連衣裙等時髦的样式,正盛行於上海的街頭。
時尚之風也刮進了校園。那時,學生們崇拜的足球明星貝克漢姆、范志毅,喜愛的港台劇、日劇男女主角,熱議的動畫片《灌籃高手》,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们的審美和喜爱。顯然,要推出一套得到高中生認可並喜愛的校服,不容易。
在大同中學1995級校友沈潔如的印象中,她高二那年學校發放的正裝校服,瞬間擊中了少男少女們的心。不同於運動型寬鬆校服,正裝校服更為正式。男生是一套藏青色的西裝外套和西褲,女生則是西裝外套和一條及膝的藏青色雞心領連衣裙。在沈潔如和同學們看來,這身行頭煞是美观。為了給這段難忘的歲月纪念,她至今无缺地保存著這身衣服。
不過,真实促进沈潔如保存校服的最重要原因,倒不是因為它有多美观、多時髦。“在十幾歲的年紀,它代表了一種身份認同。”沈潔如說。
生於80时代,成長於90时代,沈潔如和同齡人見証了社會的變革和飛速發展,更廣闊而絢麗的国际向他們打開。“我是誰?未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”沈潔如和同學們開始考虑這些和高考分數並不直接相關的問題。正裝校服所帶有的儀式感和庄嚴感,與這種啟發不無關系。沈潔如回憶道,無論是每周一升旗儀式的全校講話,還是與外校競爭的體育比賽,又或是高三那年在紀念碑前庄嚴发誓,穿上正裝校服站立在這些場合,她逐漸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、社會的緊緊相連。
今天上海,國際名品店鋪树立,潮流小店“藏龍臥虎”,時尚之風幾乎吹遍城市的街头巷尾。全校統一的校服,能打動這些“新人類”嗎?
2002年出世的蔣騁昊給了記者一個必定的答案。季節清楚、面料舒適、顏值“能打”、動靜皆宜、價格實惠……他報出了一連串校服的優點,隨后強調了一點:每天都能穿,到哪都能穿。
小蔣的確熱愛著校服,上課穿,踢球穿,去做實驗穿,就連參加頒獎儀式、到会國際論壇時,也不忘穿上校服。2019年10月底,第二屆国际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期間,他穿著校服西裝、打著藍色領帶,受邀和别的幾位“少年科技英才”一同與頂尖科學家們沟通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校服便是蔣騁昊的“戰袍”。充滿朝氣的少年在乎的早已不是一件件新衣服——重要的不是穿著什麼,而是穿著這身衣服的自己做了些什麼。
從1980年到2020年,40年間,這座城市實現了令人震慑的騰飛,人們的日子水平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校服也一如其他服裝,緊隨時代的要求和審美的變化而不斷改變。每一代人經歷校園日子、穿上校服,收獲的都是不同的感悟。
在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看來,校服存在的意義卻始終不變——幫助學生融入集體,树立一種校園行為規范﹔與此同時,啟發學生樹立家國情懷,實現人生價值。
专业周到的服务
从事劳保用品生产、销售
专业人才,安全放心
正规专业的管理模式
又是一年開學季。萬千中小學生帶上新課本,穿上新校服,迎來新學期。他們閃亮的眼眸和挺立的身姿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,讓人不由得想多按幾下快門,記錄下這芳华的模樣。但今天故事的主角,卻还有其人。
又是一年開學季。萬千中小學生帶上新課本,穿上新校服,迎來新學期。他們閃亮的眼眸和挺立的身姿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,讓人不由得想多按幾下快門,記錄下這芳华的模樣。但今天故事的主角,卻还有其人。
1980年5月,春意正濃,一群中學生拿著試卷、背著書包,正有說有笑地向校門外走去。這一幕刚好被當時的解放日報記者捕捉下來。
從相片上看,這群學生來自上海市大同中學,好像剛參加完一場考試,走在放學路上還意猶未盡地討論著題目。學生們的穿著都是頗具時代特征的“工裝范兒”——單色上裝,差不大多的褲裝,單肩挎包,還有高“出鏡率”的布鞋與膠鞋……正是這樣的裝扮,讓身為“90后”的記者猎奇。
相片上的你們,現在在哪?40年前上海中學生的“校服時尚”和校園日子是什麼樣,你們還記得嗎?
7月的一天,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章曉懿收到妹妹傳來的相片,那是記者托付大同中學微信公眾號所發布的“尋人啟事”配圖。妹妹問道,“你看看,相片上的人是你嗎?”隻瞥了一眼,章曉懿便認出,相片中前排左一那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,正是當年的自己。
帶著驚喜與興奮,章曉懿旋即將相片轉發至高中同學群。很快,群裡也“炸了鍋”。现在身在天南海北的同學們憑借著記憶,逐个認出每個出鏡者,我们暢聊往事,思緒也飄向了遠方……
1979年,大同中學迎來了新一屆學生,章曉懿是其中之一。但是,進入重點高中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,這些學生便在老師的提示下認識到,寶貴的高中學習時間隻有2年,在那之后,他們要迎來高考,走向人生的分岔道。
其實,高考能將他們引向何方,未來究竟是什麼樣,這群少年也許並不清楚。章曉懿隻知道,她的選擇多了。作為家裡的老二,如果在三四年前,她本來的軌跡會是插隊落戶,獨自離家到廣闊六合闖蕩。而現在,她能够參加高考,爭取成為一名大學生。
在那個时代,大多數上海家庭仍遵从著“大改小、舊创新,補丁摞補丁”的“穿衣技巧”。章曉懿家姐妹三人,常常也是一件衣服從大姐穿到小妹。校服發下來,就成了章曉懿自己擁有、為數不多的新衣服。放眼全上海,當時擁有統一校服的中小學也不過十余所。
更讓芳华期少女們興奮的是校服鮮亮的顏色。章曉懿清楚地記得,學校給女生定的是淺藍色的雙排紐扣卡其布列寧裝,穿上之后很神氣,走在著裝大多“灰蒙蒙”的人群中,更是顯得時髦、出挑。女同學們暗里覺得,這件淺藍色校服與男生擁有的同一样式但顏色土黃的上裝比较,更勝一籌。
校服隻有一件,天然不能天天穿,隻有春秋季的升旗儀式和正式活動時,我们才會換上“靚裝”。細心的同學為了避免衣服起皺,前一晚就會把衣服折好放在床邊,就連大大咧咧的男同學都知道,跑步、踢球的時候不能穿校服。一件校服,承載著年少的爱惜與骄傲。
就在章曉懿入學前一年,1978年,中心、國務院在北京盛大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,號召“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”。自此,少年們躍躍欲試,期望著進入高级學府,勇攀科學顶峰。作為理科班的一員,章曉懿也在高考前受到老師的鼓勵,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。
后來,章曉懿把高中校服裝進行囊,帶到大學裡。偶爾,她還是會穿上這件挺括的衣服﹔偶爾,她會憑著這件衣服認出其他考入交大的大同校友。明澈的淺藍,是他們的初心,也是他們的芳华。
20世紀80时代初,學生校服在上海還是個新鮮事物,到了80时代末,穿上校服的中小學生已經越來越多。根據1988年3月《解放日報》的報道,“上海市教育局決定在中小學逐渐推广學生穿校服准则。”
同時,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,校服設計的样式和季節性特點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。報道稱,“市教育局要求,校服分春秋季、夏日、冬天3種,男、女學生纷歧樣,中、小學生纷歧樣。”
同年6月,上海舉辦中、小學生校服样式評選。終評會上,幾百名師生、家長,經過觀摩服裝扮演,投票評選出了中、小學生的春秋季和冬天服裝样式共40種。這40種样式后經電視台播映,進一步向大眾寻求意見。
步入20世紀90时代,隨著經濟發展與國內文化沟通的進程加速,人們對於美觀、時尚的穿著越發神往。當時攝影師街拍相片中,大紅、靛藍、草綠等亮堂的服裝顏色,西裝、夾克、風衣、連衣裙等時髦的样式,正盛行於上海的街頭。
時尚之風也刮進了校園。那時,學生們崇拜的足球明星貝克漢姆、范志毅,喜愛的港台劇、日劇男女主角,熱議的動畫片《灌籃高手》,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们的審美和喜爱。顯然,要推出一套得到高中生認可並喜愛的校服,不容易。
在大同中學1995級校友沈潔如的印象中,她高二那年學校發放的正裝校服,瞬間擊中了少男少女們的心。不同於運動型寬鬆校服,正裝校服更為正式。男生是一套藏青色的西裝外套和西褲,女生則是西裝外套和一條及膝的藏青色雞心領連衣裙。在沈潔如和同學們看來,這身行頭煞是美观。為了給這段難忘的歲月纪念,她至今无缺地保存著這身衣服。
不過,真实促进沈潔如保存校服的最重要原因,倒不是因為它有多美观、多時髦。“在十幾歲的年紀,它代表了一種身份認同。”沈潔如說。
生於80时代,成長於90时代,沈潔如和同齡人見証了社會的變革和飛速發展,更廣闊而絢麗的国际向他們打開。“我是誰?未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”沈潔如和同學們開始考虑這些和高考分數並不直接相關的問題。正裝校服所帶有的儀式感和庄嚴感,與這種啟發不無關系。沈潔如回憶道,無論是每周一升旗儀式的全校講話,還是與外校競爭的體育比賽,又或是高三那年在紀念碑前庄嚴发誓,穿上正裝校服站立在這些場合,她逐漸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、社會的緊緊相連。
今天上海,國際名品店鋪树立,潮流小店“藏龍臥虎”,時尚之風幾乎吹遍城市的街头巷尾。全校統一的校服,能打動這些“新人類”嗎?
2002年出世的蔣騁昊給了記者一個必定的答案。季節清楚、面料舒適、顏值“能打”、動靜皆宜、價格實惠……他報出了一連串校服的優點,隨后強調了一點:每天都能穿,到哪都能穿。
小蔣的確熱愛著校服,上課穿,踢球穿,去做實驗穿,就連參加頒獎儀式、到会國際論壇時,也不忘穿上校服。2019年10月底,第二屆国际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期間,他穿著校服西裝、打著藍色領帶,受邀和别的幾位“少年科技英才”一同與頂尖科學家們沟通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校服便是蔣騁昊的“戰袍”。充滿朝氣的少年在乎的早已不是一件件新衣服——重要的不是穿著什麼,而是穿著這身衣服的自己做了些什麼。
從1980年到2020年,40年間,這座城市實現了令人震慑的騰飛,人們的日子水平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校服也一如其他服裝,緊隨時代的要求和審美的變化而不斷改變。每一代人經歷校園日子、穿上校服,收獲的都是不同的感悟。
在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看來,校服存在的意義卻始終不變——幫助學生融入集體,树立一種校園行為規范﹔與此同時,啟發學生樹立家國情懷,實現人生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