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周到的服务
从事劳保用品生产、销售
专业人才,安全放心
正规专业的管理模式
的火爆热销,更是让大家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货品牌的集体缩影。乌兰察布的本土品牌
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这里早在清朝时期就已是北方重要的皮革商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皮件产业进入发展高峰期,乌兰察布市(当时为乌兰察布盟)形成了以集宁皮件厂8个分厂为核心层、以 3个旗县企业为紧密层、以集宁皮件一条街为主的皮件加工个体户为松散层的皮革大产业。察右后旗土牧尔台建成了自治区最大的皮毛交易市场,生意十分兴隆。
1993年,针对皮件加工户零散经营和单打独斗的情况,集宁幸福大街中段被改造为“皮件一条街”,皮件经营户从最初的100多家发展到500多家,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,带动了集宁整个皮件产业的发展,集宁也因此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北方皮件节。正是在这一段时期,让乌兰察布人倍感骄傲的“熊猫”牌皮衣迅速崛起。集宁皮件厂生产的以皮夹克为主的“熊猫”牌系列皮革服装,一举成为中国十大真皮皮衣品牌之一,远销欧、美、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随着2000年全国皮件市场的滑坡,乌兰察布皮革业发展日渐式微,2002年,集宁皮件厂被迫停产,紧随其后,皮件一条街的大部分个体户关门停业。
除了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,乌兰察布皮革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也逐渐显现:一是生产经营水平低,没有拳头产品,更没形成产业规模。发展到后来,皮革生产的主要方向成了以下脚料为原料生产手套、拖鞋等小皮件;二是缺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皮革业“散、乱、小”特点突出,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;三是缺乏品牌营销意识,忽视品牌建设、新科技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和广告营销,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趋于劣势,逐渐走入低谷。
2010年代,随着国内皮革市场的复苏,“醒过神”的乌兰察布把握机会,充分的利用区位交通和多年形成的皮革产业优势,提出“小皮件,大产业”发展格局的同时,抛出了一揽子计划,奋起直追、满弓发力。
按照统一规划、统一建设的模式,涵盖皮衣、皮鞋、箱包、饰品及配套的仓储、展示、餐饮等设施为一体的集宁国际皮草城(当时为集宁国际皮革城)在2012年9月正式开业。至此,集宁国际皮草城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、最专业的皮革销售集散地之一,也是华北地区单体量最大的皮革购物中心。
开业后,集宁国际皮草城给出了减免租金、水电费、物业费等优惠政策,皮件一条街的商户陆续入驻,浙江海宁、辽宁佟二堡、河北辛集等地的商户也慕名而来,皮海弄潮获利颇丰。据了解,自开业以来,集宁国际皮草城年平均客流量持续达150万人次,累计安排就业7000余人,带动上下游就业1.2万余人,辐射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等各省市的消费群体,充分显示了集宁国际皮草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外辐射力。
树起一个品牌,激活一片市场。品牌是公司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的重要资源,更是推动乌兰察布皮草产业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关键。通过制定出台皮草品牌选育标准,全力做大“基础品牌”,推出品牌单品爆品等方式,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皮草品牌,擦亮“草原皮都”这张城市发展名片。
产业迭代升级是竞争力全方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。延伸从“原皮采购—研发设计—生态鞣制—终端制造—品牌营销”的全产业链布局,推动全市皮革产业主动求变,大胆创新,助推全市传统皮革业“破圈”升级。